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

    “中心”在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应于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验教学体系,经过近10年的建设,已经明确了“中心”实验教学定位,建成多元化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实验教学质量标准。

    1、确立了“以实验技能训练为基础、创新精神与科学素养培养为重点,推动应用型、创新型动物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实验教学定位

根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扬个性、求创新”的动物医学类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学院的特点和专业建设需要,“中心”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为畜牧业生产服务、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人兽共患病、保障动物源性食品质量与安全、比较医学研究的职业技能,毕业后能够熟练运用于农业经济建设,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人兽共患病防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等,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2、坚持“三结合”原则,构建了多元化实验教学体系

    动物医学类专业均具有极强实践性及应用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为畜牧业生产服务、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人兽共患病、保障动物源性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职业技能,成为既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根据教育部和学校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动物医学类专业的特点及历史积淀,遵循实验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中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在认真分析当前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动物医学类专业多元化实验教学体系。

    构建多元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即以模块化、分层次的课程实验教学完成基本专业技能训练基础上,通过兽医临床实践(包括临床见习、毕业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增强学生学习动物医学类专业的兴趣,增加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兽医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系统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的设计、实验及总结归纳能力。该体系重点是修订完善动物医学专业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优势教学资源,强调“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优化实验教学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突出创新能力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通过该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保证和不断提高动物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3、满足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构建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扬州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在参考全国各高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和学院发展的实际,瞄准教学研究并重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培养目标多样化,促进学生多样化成才;二是培养途径多样化,以“六个结合”模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是培养方案多样化,突出能力培养主线;四是课程教学多样化,实现教学内容“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1)培养目标多样化,促进学生多样化成才

    根据知识需求,将本专业学生培养大致分为学术型、应用型两类,应用型又分为专业技术型、复合应用型两类。对学术型人才培养,强调基础、注重创新,学生就业目标不在本科,而是为培养硕士研究生或国外继续深造打好基础;对于有意继续深造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选修未来深造方向的课程。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强调临床实践教学、注重能力,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毕业后有一技之长;对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夯实基础,“主辅修”、“双学位” 或跨专业选课程,扩大知识面、拓宽专业口径,培养知识面广、就业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

    (2)培养途径多样化,以“六结合”模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为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中心”在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时做到 “六结合”。

    一是第一、第二课堂相结合。“中心”通过第二课堂将第一课堂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之中,巩固和升华第一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包括与专业教学相关的文化活动、参观考察、实践训练、实地调研等,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丰富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拓展思维和视野。学院连续十三年举办“兽医技能大比武”,连续七年举办“宠物互动广场”,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是专才通才教育相结合。为了培养临床兽医师,我们将兽医临床能力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此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毕业后就能顶岗看病。“通才要通”,毕业生就业适应面要广。例如,通过打破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的专业界限,整合课程,以培养动物健康养殖的复合型畜牧业人才。

    三是主辅修相结合。鼓励成绩好的学生辅修第二专业,获得第二学位。主辅修相结合,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四是教学科研相结合。“中心”大力推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验教学新模式。“中心”聘任具有先进教学理念、教学科研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结合学生成长、成才和个性特点,以及分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分阶段指导,低年级学生主要培养其学习、生活和思想品德修养,高年级学生通过申报和实施国家级、省级及校院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尽早介入科学研究,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的能力。

    五是校企相结合。利用专业优势,开展校企间全方位合作,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如在企业建立临床见习与毕业生产实习基地,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参与的研讨机制,征求毕业生、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意见和建议,及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作为调整教育计划和改进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使人才培养真正符合行业需求。

    六是国内外相结合。为建立国际认可的人才培养体系,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际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中心”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包括采取扩大留学生招生及与国际名校联合培养学生规模,支持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打造英语授课品牌课程等措施,提升本专业的国际吸引力,为培养出更多具有世界眼光、通晓多种语言和文化、能够适应未来世界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培养方案多样化,突出能力培养主线

    在满足本专业教育基本要求、突出能力培养主线的前提下,制定灵活多样的培养方案。将课程分为通识课(必修与选修)、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必修与选修)三类。力求通识课广,学科基础课厚,专业课精,做到公共课、通识课和选修课在全校打通,学科基础课在同类专业打通。同时,文科与理科相融,艺术与科学相融。开展励志教育,开设艺术、讲演、辩论等课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才能。

    (4)课程教学多样化,实现教学内容“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中心”积极探索课程教学的多样化,根据课程特点,改变单纯由教师讲授演示的传统实验教学方法,采用基于临床病例式(CBL)教学、基于错误教学法教学、启发式教学、研究性教学、问题引导式(PBL)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教学中充分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开展数字化互动教学,虚拟实验教学。课程教学的多样化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专业水平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4、加强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实验教学质量标准

    为了加强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中心”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为宗旨,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制订了《扬州大学动物医学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标准(试行)》,该标准包括“实验教学基本要求”、“指导教师基本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基本要求”、“学生基本要求”、“实验教学考核与成绩评定”、“实验教学管理”六部分,以及“扬州大学实验指导教师教学评价表(同行、专家用表)”、“扬州大学实验指导教师教学评价表(学生用表)”、“扬州大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通过该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实施,使学生明确实验时要完成的任务,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具体责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质量监控更加具体、规范和科学,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



CopyRight © 2009 扬州大学动物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AllRights Reseved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46号

地址:扬州市大学南路120号